热门搜索: 视频课件教案 小学教案 中考模拟试卷 高考仿真冲刺卷 词语使用训练 公开课视频 全册优质课
一元二次方程解或近似解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结合上一节课的实际问题中所建立的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激发学生求解的意识.过程性目标:经历探索满足一元二次方程解或近似解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开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尝试的精神,在[ Tag ]
一元二次方程解或近似解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结合上一节课的实际问题中所建立的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激发学生求解的意识. 过程性目标: 经历探索满足一元二次方程解或近似解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开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尝试的精神,在尝试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学会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
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定义。 2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二次根式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2难点: 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通案内容设计 个案内容设计 (一)目标定向 1通过开平方,算术平方根,思考尝试根式,获得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方程的各项系数,判断出方程的根的情况,并能正确、熟练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观察、推导、交流归纳等活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一方面有有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又要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式和已知一个根的条件下,求出方程的另一根,以及方程中的未知数. 3.会求已知方程的两根的倒数和与平方和、两根的差. 过程性目标: 经历探索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的
二次根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积、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并能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性质与利用性质进行运算。 难点:运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填空(可用计算器计算) 2比较左右两边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字母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通过观察,从中得到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性质。鼓励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一节活动课,对学生的分析,动手,计算,协作等的能力要求增强了。学生先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得出计算旗杆高度所需要的两个相似三角形,找到需要测量的数据有哪些,如何准确测出数据,并且每一个小组要讨论好分工:参与测影子的同学,其身高有否为设定为便于计算的;测量中没有足够长度的米尺,
教学方案 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填写时间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鲁教版 第 六 章(单元)第 1节第2课时 阶段 观察期 第( )周 维护期 上课时间 课程名称 菱形的判定 课时计划 共(2 )课时 课程类型 补漏 同步 拔高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同步教学知识内容:经历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经历利用菱形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方程的系数,判断出方程的根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2.通过正确、熟练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过程性目标: 经历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过程,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在探求公式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使用公式过程中的小技
单元主题教学 初 三 科目 数学 课时教学设计 第 1 周 1 课时 总第1 课时 月 日 课 题 1. 一元二次方程 课 型 新授课 备课组 主备教师 教学 目标 1. 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 2. 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 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概念。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概念。 教学方法 五步尝试导学法 教 学 过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学生通过经历探索解方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总结配方法的基本步骤。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
教学方案 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填写时间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鲁教版 第 六 章(单元)第 1节第1课时 阶段 观察期 第( )周 维护期 上课时间 课程名称 菱形的性质 课时计划 共(2 )课时 课程类型 补漏 同步 拔高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同步教学知识内容:1.经历菱形的概念、性质的发现过程2.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质定理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探究并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能熟练、正确地进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并理解配方法的一般步骤; (2)通过练习巩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式和已知一个根的条件下,求出方程的另一根,以及方程中的未知数。 3会求:已知方程的两根的倒数和与平方和、两根的差。 4在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研究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式和已知一个根
利用位似放缩图形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点 1理解位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关性质。 2理解相似多边形与位似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3初步了解能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理论依据。 (二)能力要求 1掌握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是位似多边形的方法,并能准确指出位似中心和相似比。 2初步掌握把多边形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的绘图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基于学生对
二次根式的加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二次根式加减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中,渗透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的方法的理解。再总结经验,用它来指导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合作学习的先进性。 【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化简为最简根式。 【教学难点】 会判定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建立方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2总结并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一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矩形的性质并证明,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通过一定量的例题、练习题的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合
第八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并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会根据实际问题列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性目标: 经历“探索-发现-猜想-实践”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自信心. 2.体会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渗透方程的思想. 【重点难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上课用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综合法和严密的数学语言证明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以及其他相关结论. 过程性目标: 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培养学生找到解题思路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计算与证明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独立完成证明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是严谨的科学,增强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治学态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正方形的判定定理,并能综合运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2.发现决定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因素,熟练运用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对中点四边形进行判断,并能对自己的猜想进行证明,进一步发展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掌握正方形的判定定理,发现决定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因素,并能综合运用特殊四边